中国工程机械自主创新的口号,喊了很多年,这其中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,但真正实行起来却是充满坎坷。作为传统产业,工程机械曾经在一段时间内被忽视,而当社会认识到其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时,它又发展得太过顺利。全球性经济滞胀、原材料涨价和房地产业的萎缩,也是世界性问题。但根据产业理论,在整个产业链面对外来压力时,处于产业链低端、缺乏垄断技术控制的粗放型企业,不但自己要承受压力,还将承受本产业链中高端企业转移过来的压力。而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企业,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危机转嫁到低端企业身上。
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,交通和资源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问题,未来几年它们将主导政府的投资方向。这两方面的投资主要包括铁路、高速公路、市政工程、机场、港口、水利、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,以及对煤,铁,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开发,这些都是工程机械的主要应用行业,它们对整个行业需求将有较大的拉动。并且,这些投资中大多数是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所必须的基础性投资,受宏观调控的影响相对较小。
技术进步的方式有很多。最为国人熟悉的一条,就是技术引进。技术引进从表面上看,可以帮助我们尽快掌握国外先进技术,跨越摸索阶段,从而以极少的成本,实现跨越式发展。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输出,有两种基本形态。一种是赤裸裸地卖产品和服务,并把操作产品技术作为技术引进的主要内容。另一种是的确对发展中国家输入部分研发技术,但并不提供完整方案,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引进的技术,完全依附于发达国家的整体方案,一旦其整体方案升级变更,引进的技术就必须跟着方案升级。尤其是工程机械的不少核心技术,与军工密切相关。例如精密制造、特殊材料、信息技术控制,更是被发达国家所严密封锁。
真正容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,不是技术引进,而是自主创新。这是因为,实现相同的功能,方法并非只有一种。同样的目的,可供选择的技术手段很多,并且,不同的技术手段,必定具有各自的发展平台,从而引申出不同的相关产业。其次,重复别人的道路,就必须弄清楚别人的每一个脚印是如何产生的。踏下去一个脚印,和分析别人的脚印相比,显然后者要耗费的时间要长得多。所以走别人走过的路,成本其实并不低。最理想的办法,是以自主创新为体,根据要达到的目的,独立设计要实现的方案,同时尽量搜集国内外先进技术,以与自主创新的方案进行比较,从而改进自主方案。这样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佳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