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入八十年代后期,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逐步改革,建筑市场的逐渐放开,基建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,基建项目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,施工企业跨地区承担工程越来越多;一个施工企业的工程机械往往遍布全国各地,要把本企业的工程机械都集中到一个修理厂修理显然是不经济的、也是不可能的。在此后的十余年,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下,一大批个体的、小型的工程机械修理企业像雨后春笋般产生出来;几个人、几件工具就是一家维修企业,一个人、背一个工具包、就可以到工地承接一台工程机械的修理,而施工工地的绝大部分工程机械维修都是由这些维修企业完成的。
二十世纪七十年代、以及八十年代前期,在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、行业条条管理的模式和施工任务分片包干等三大因素制约下,工程机械维修是一种封闭的、自给自足、自笔者服务的模式。各大施工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工程机械修理厂、负责维修本企业的工程机械;这些工程机械修理厂大都具有相当的规模、可观的设备、完善的工艺和高水平的技术工人,一般都能胜任本企业工程机械的维修任务。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有两个,其一是维修配件极端缺乏,进口维修配件渠道不畅,制造厂重视整机生产而不愿生产配件;一台进厂大修的机械、往往因为等一个配件、半年一年不能出厂;其二是怀疑维修行业有没有存在的必要,纷纷传说国外是不修机械的,机械坏了就送去炼钢。
在它们的冲击下,国家管理部门如冶金、石化、煤炭、铁道各部都在改变自己的设备管理模式,将设备所有权、管理权都下放给下属的施工企业,而施工企业也在逐渐削减对工程机械维修的管理范围。原有的设备管理部门取消了、或变小了,原有的大型维修企业日渐衰败、直至解体。面对这样的形势,业内人士几乎是一片惊诧、感叹,好像是大难临头。时至今日,回过头来重新看看,才认识到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;是一种进步、是生产发展对工程机械维修服务需求增长的结果,是工程机械维修企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果,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,不会因为人们的惊诧而止步。
针对配件缺乏矛盾,行业内努力开展零件修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,镀铬、镀铁、电弧喷涂、氧乙炔喷涂、振动堆焊、埋弧堆焊、铸铁焊、铝焊都是这一时期在行业内推广的,1979年农机部在通县组织的大型维修技术展览会影响极大,许多人从全国各地来通县参观学习。国外不仅有维修行业,而且比笔者们好,而且是一个日益发展的行业,1985年工程机械维修研究会在北京首都剧场组织了一场大型报告会,影响很大。业内同仁共同关注的问题是机械修理学学科的建立、维修制度的探讨、诊断技术与修复技术的研发、以及维修设备与维修工装的研究;这些研究都取得很多成果,并且通过工程机械维修学会在生产中推广应用,收到较大的效益。